围绕树脂门一体化的趋势热点展开,兼谈其他行业技术热点问题。在交谈中,我们发现实际上大家对这个概念的理解还是存在差异的。当然这是一件好事,无论对于概念的认知本身来讲,抑或是随后如何能更好地推动它来讲,都具有积极的意义。以下是与专家交流后,搜门网听到的另一种声音,为充分展现各方观点、多视角探讨这一未有定论的话题,现整理成篇。
谁更迫切需要树脂门一体化?
树脂门一体化并不是由消费端主导的一场变革,普通个体消费者对于树脂门是否一体化关注度不高,或者说愿望并不迫切;从渠道来讲,工装和高定会有一部分需求,但比例也不会太高。因此,这种需求主要还是来自于木作行业厂商、企业内在的自我驱动。
市场竞争异常激烈,各家自觉不自觉地都在跨界,做门起家的去做柜类,做柜类起家的去做室内门……都想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客单值,不然在房地产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,营销成本在销售额中的占比过高,收益甚少。增加客单值,当然就可以有效地摊薄营销成本,缓解厂商的生存压力。与其撒大网捞鱼,还不如延长单个顾客的服务链,这样从时间的投入产出比上来看也是高效的。尤其做木制品,特别是做树脂门等板材,相比其他制造领域来说,工艺并不算复杂。
为木门生产提出的“两化”要求
但要实现树脂门一体化,行业首先要做到“两化”。但这里的两化,并不是国家工信部倡导的“工业化”和“信息化”(的深度融合),而是别有它义。
首先,是要建立起一套能够广泛应用的产品标准。
以木门为例:在欧洲,室内门一直是按标准化尺寸去生产的。而在国内,针对室内门其实也早有洞口的建筑施工的国家标准,但在工程实践中几乎没有人按国标去执行和验收,因此造成木作产品后都成了各行其是。
在毛坯房的时代,没有人关注门的标准化问题,但现在历史已走进精装房时代。地产商在做精装时会有意识地去做产品的标准化,因为一旦实现标准化,它在后期安装、更换的时候就会非常方便,省时省力。并且,标准化的产品很容易做到批量化生产,如此一来销量就会提高,这是生产端所乐见的。连带着它的溢价能力就会更强,这又是品牌商求之不得的。
但在目前,室内门的标准化只是地产商在推动,而随着精装房的普及,这应该是大势所趋。希望参加技术大会的业界同仁也能关注到这一问题,因为这是实现树脂门一体化的重要一步。
第二步则是要实现信息化,换言之就是实现企业的数字化转型。当然,这与工信部的要求也是吻合的。
目前,少数企业可以做到系统自动接单、拆单,销售端、设计端、生产执行(MES)端打通,也就是实现零售订单柔性混线生产。做门的制造能够做到像柜类产品的定制化生产,这样的企业简直凤毛麟角。
在局部上实现自动化的要求其实并不难,大多数行业企业已经实现,但在全流程实现数字化管理则任重道远。按照国家工业化和信息化,“两化深度融合”发展的要求来遴选木门企业,现在来看应该还没有一家能够做到。其实,卡点就在于信息的打通,具体来说就是设备和数据的连通,包括不同品牌、不同设备之间的打通,各环节之间的数据流通。
实现“两化”难在哪儿?
以行业的现状来看,目前从数字化转型这一概念上能吃透的就很少。做柜和做门工艺差别很大。板式家具就是那几种设备,相对来讲较为简单:电子锯、封边机、排钻等,一种用来开料、一种打眼;门的话就是另外一回事了,有门骨,门扇等,需要锁孔加工,有的还要做油漆涂装,之后还要跟原订单需求去匹配。门的工序较多,部件比较散,所以相对来说生产加工管理更为麻烦。
由于门的制造设备品牌多样,数据流更难以打通。加之门的设备专业程度还不够,产品加工也比较复杂,因此做到系统设备的连接目前还有很大的难度。对于系统和硬件不够了解的厂商来说,这方面没有深刻了解和系统认知,可以说数字化转型就根本无从谈起。
综上所述,标准化与信息化是有志于拓边的门企,现阶段应该聚焦的“两化”。有了标准就能够利用设备实现分线生产;有了信息化,厂商就能实现“所见即所得”,大化地利用设备的自动化程度,才能够得到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。因此说标准化是信息化的基础,而这两化其实是紧密相关的。此外,如果不解决这两点,即使做出了产品那也是“作坊式”的生产,与现代制造业的要求相去甚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