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过去,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下游的家居行业的走高。可如今,在中国经济发展不景气之时,家居行业各大卖场也陷入低迷,病房门等入驻的商家也就随之受牵连。
(图片来自网络)
欣赏更多病房门图片
卖场将压力转嫁给入驻的商户
实际上,卖场与病房门商家的矛盾也是由来已久了,商家要生存,卖场也要发展,在以前市场前景良好时,还能彼此煺步谋得共赢。但是,随着电商的冲击以及行业发展受阻,两者所能够获得的利润都出现下滑。对病房门商家而言,为了获取利润只能低价卖更多的产品出去。
对于病房门商家而言,卖场更像是“围城”,大品牌犹豫不决,小品牌蜂拥而至。但是受制于病房门产品需要定制、耗时长、资金链长等特点,病房门厂商在上疲于应对。此外,再加上卖场的强势地位,以及卖场开始逐步涉足病房门行业,对卖场的其他病房门品牌产生了排他性,因此卖场与供货商之间关系微妙,矛盾一触即发。对卖场来说,提高租金、增加销售提成也显得无可厚非了。但是这样就激化了矛盾,卖场要求更高,只会逼走商家,病房门商家也会想方设法躲避提成以“报复”卖场的加租行为,所谓“冤冤相报何时了”,这样恶性循环之下,只会两败俱伤。
卖场和病房门商家转移市场阵地
什么样的家居业态才能赢得后的生存权?目前尚无定论。但面对过度膨胀的卖场面积,日趋同质化的商场定位、布局以及运营模式。也有专家表示,这与一线城市城区家居卖场呈饱和状态有关。据中国家具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,目前国内家居卖场的总面积已超过4000万平方米,其中50%的卖场面积属于过剩。
与市中心城区空前激烈的竞争、市场可开发度已经越来越小相比,郊区市民已具备了一定的消费能力,对病房门品牌家居的需求与日俱增,就近消费能很大程度上让这部分需求释放出来。针对网购、团购改变传统大卖场的盈利模式,随着消费者收入水平与文化素质的提高,时间资源的稀缺,其需求呈现出典型的复合化、感性化的态势。
总之,家居卖场的生存法则就是:要么向升级转型、要么走小规模精品化,不变肯定不行。